一场12年的马拉松,他用声音陪伴中国路跑成长

一场12年的马拉松,他用声音陪伴中国路跑成长

彭景胜 2025-04-23 基金知识 18 次浏览 0个评论

不知从何时起,马拉松已经习惯被称为一场“全民派对”或“路跑狂欢”。这份绵延在42.195公里上的热烈氛围不仅来自数万跑者的热情,也源于志愿者、工作人员和观众在内的每一位参与者。

王超,就是这场狂欢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过去12年,作为最早一批马拉松赛事主持人之一,王超不仅用声音陪伴着每一位参赛者奔跑,而且为马拉松现场主持建立了不少规则和制度。

王超不仅是一名马拉松赛事主持人,也是一名马拉松跑者。

“我其实很喜欢赛事主持这份工作,当我能达到90分状态的时候,我说出来的话就很美妙,甚至是很神圣的感觉。”就在完成路跑赛事主持生涯的谢幕演出后,王超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聊起“封麦”的决定,也聊起他对中国路跑的一些看法,以及他作为路跑从业者未来将如何继续为这个产业发光发热。

“中国路跑产业有许多岗位,如果所有岗位都能把事情做到位,那么对于这个行业是一个福音。就像我用声音传递奔跑的力量,我希望未来的更多主持人能做到不亚于我的水准。”

王超在数百场赛事中都用声音陪伴着跑者冲线。

12年258场赛事主持,他陪着跑者一起成长

距离自己的那场谢幕主持已经过去了差不多3个月时间,王超依旧记得在“封麦”现场的每个细节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

“我记得很清楚,其实那场比赛的前半段,我心情很忐忑,因为我那次的嗓子状况特别差。”王超最后的那场主持是在顺德容桂环岛马拉松赛上,当天,绝大多数跑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厦门马拉松上,王超本想以一个相对平淡的方式和过去12年告别,但顺德的赛事主办方给他准备了一份惊喜,“当时在终点,当我听到另一个主持人开始说话的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给我准备的惊喜,能够得到这个行业的认可,这种价值已经超越了他们给我支付的主持费用。”

王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就在他决定离开马拉松赛事主持的岗位后,依旧有很多原本合作过的赛事希望他继续主持,但王超都拒绝他们的邀请,“这两年我觉得我的身体不如以前那么好了,主持需要你在现场七八个小时满功率输出,对体能对声带的机能都要求非常高。”

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态的退步,是王超最终下定决心和现场主持告别的原因,“我记得在去年的一场主持工作结束之后,我整整病了两周,然后为了不耽误之前答应的其他主持工作,发着高烧去主持,所以我知道自己身体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王超的马拉松主持生涯是从2013年正式开始的,基本和中国路跑的快速发展阶段重合,在那之后的12年时间,他现场主持了大大小小258场比赛。按照这个强度计算,差不多每个月,王超都要主持两场比赛。每一场主持,王超都要提前两三天到达比赛举办地,然后仔细准备包括城市文化和赛道地标在内的文化背景内容,以及精英运动员资料,甚至是所有配速员的名字和资料,除此之外,他还要应对现场可能存在的领导和嘉宾名单以及赞助商名单增减和变更等突发情况。

王超的现场主持风格,受到不少赛事主办方和跑者们的认可。

用王超的话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马拉松现场主持,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很细致,不仅要花费很多精力,而且在比赛当天从鸣枪到关门,能够休息的时间可能就只有半个小时左右。”

不过,如今回顾自己的马拉松现场主持生涯,他直言一点都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而当他拿着麦克风站上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道后,他也得到赛事主办方和跑者的认可。如今,就算褪去了现场主持的身份,当他出现在赛道旁,还有不少跑者会一眼就认出他,然后亲切地上前喊一声“超哥”并且跟他说一些自己这次比赛的情况和成绩。

“其实有一些跑友我也不认识,但是我们在赛场边就可以聊起来。跑友其实不需要相互之间有多熟悉,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热爱,这就足够了。”

王超说,能够陪着跑友们经历最真实的奔跑和努力,能够见证中国路跑从没什么大众跑者到如今数百万人次参与,已经很值得了。

王超自己的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是2小时58分50秒。

可能不是“跑得最快的主持人”,却最懂跑者的热爱

事实上,自从大学毕业以后,王超经历过多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音乐圈转到跑步圈,从创办跑步俱乐部到投身赛事公司,在尝试了各种工作后,王超在赛场主持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王超其实除了拥有跑圈所熟知的主持人的身份,他也是一位严肃跑者。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加入了学校田径队,百米成绩一度保持在11秒左右,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不过,在走出象牙塔之后,王超首先选择了在自己另一个擅长的领域打拼,他成为了一位音乐人,一步步从乐手成长为艺术总监。日夜颠倒的工作节奏导致了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加上当时常年缺乏运动,王超的体重飙升,健康告急。于是乎,他重新拾起体育,开始在公共操场上进行曾经的短跑训练。直到有一天,他在操场上认识了来自上海的援建都江堰灾区(汶川地震)工程师唐明辉。

“他跟我说,你这样跑效果不好,你应该慢下来,距离拉长,才能达到效果。”也就是在那次相遇后,唐明辉将王超带入了路跑圈,王超不仅爱上了长距离,而且借着曾经田径队的底子,一下跑出了成绩,“我的第一个半马是2010年的上海马拉松的半程,当时跑到了181名,而我的人生第一场全马是2011年的兰州马拉松,我跑到了51名,差一点就能拿到前五十名的奖品。”

也就是在那之后四五年时间,王超创办了自己的跑步俱乐部“跑步公园”,并且四处“跑马”,他自己回忆,光是那几年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比赛就超过了100场。到了2021年,王超在衡水湖马拉松完成了突破,以2小时58分刷新PB,成功“破三”。时至今日,王超每年依旧可以保持3000公里左右的跑量。

也正是因为他在马拉松赛道上的个人成绩,不少跑者和合作过的赛事主办方都愿意将他称为“跑得最快的马拉松主持人”。不过王超对于这个头衔却只是淡然一笑,“我自己不敢这么说,跑得比我快的主持人肯定还有,我只是希望能够在赛场上用麦克风带给跑者最好的体验。”

王超为马拉松赛事主持这个领域设立了不少规则。

王超确实做到了。

从2013年开始主持马拉松赛事之后,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主持风格和体系——由于拥有丰富的跑步经历以及运行跑步俱乐部的经验,王超对于配速和数据的把控特别精准,所以在比赛现场,他也会额外带给跑者很多重要的信心,包括天气、海拔、配速甚至是一些心态上的准备。

用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王超可以算是中国马拉松赛事主持中最早一批把这个行业“卷起来”的那个人,“这个行业的很多规则其实是我建立的,在我进入这个领域之前不可能有人主持到关门,是我把这个行业卷起来的,最终我把自己卷了。”

但王超的“卷”也确确实实得到了跑者的认可。就在今年重庆马拉松的赛场上,当作为配速员(兔子)的段晓秋再次在“兔子见面会”上见到王超时,他就兴奋不已。

“我依旧记得在去年的重庆马拉松上,因为赛道是折返的,从起点出发到折返回主席台,再到最后冲线,王超老师三次都念出了我们的名字,而且非常认真地感谢了我们的配速。”来自贵州的段晓秋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是在两年前的三亚马拉松第一次听到王超的主持,然后他就被王超对待每一位跑者的真诚所感动,“他对于兔子的尊重,对于每一位跑者的鼓励,特别是对跑得慢的跑者的态度,我觉得只有自己跑过或者热爱过,从内心真的喜欢,才会去这样做。”

如今,王超已经从台前走到幕后,主要从事赛事直播解说工作。

未来继续用声音陪伴跑者,助力中国路跑越来越好

就在今年1月中旬王超“封麦”的视频在跑圈传开之后,不少跑者还是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了对王超的致敬和不舍。其中一大部分献上祝福的跑者,都是曾经被王超的声音鼓舞过或者激励过的人。

王超自己也看到了不少跑者的评论和祝福,“我觉得被别人认同,能够帮别人解决一些问题,那一刻我就无悔之前12年的青春了,我觉得我的价值已经实现了。”

不过,王超并没有准备在“封麦”之后离开中国跑圈,他只是选择用另一种方式从台前退到幕后,成为赛事直播的解说,继续以声音陪伴着中国跑圈成长。

王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实他接触解说的时间比主持来得更早。2003年,他就解说了四川省大学生运动会。然后从2016年开始,在赛事主持的工作之余,王超也会接一些商业性的赛事解说,至今已有10年时间,王超在赛事直播解说上的经验同样非常丰富。

“解说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大约只有赛事主持的二分之一,而且解说的工作强度可能只有赛事主持的三分之一,对我来说,综合起来考虑,解说比主持要轻松太多了。”

除了未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赛事直播解说上,王超也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其中的赛事主持团队也日益壮大,不乏一些在中国跑圈同样小有名气的赛事主持人。不过,王超如今依然会带着一些他的团队成员到赛事现场帮助他们完成彩排和对接工作。就如今年的重庆马拉松,王超在现场忙前忙后,甚至对每一个开幕式的时间节点和使用的音乐都会认真核对,防止在鸣枪当天出现任何措手不及的意外。

王超对重庆马拉松拥有深厚感情,同时也帮助赛事设置了新的配速员体系。

“我对于我们新的主持人都很有把握,因为他们的业务能力我都非常认同,我只是需要帮助他们和赛事组委会进行一个磨合,包括风格的磨合,这都是必然的过程。”王超自己说,虽然他不会再站上马拉松赛事的起终点主持比赛,但是他依旧希望这个岗位上的年轻人能够越来越好,“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我绝对不会因为是同行就希望别人比我差,我希望他们更好,特别希望新的主持人能够做到不亚于我的水准。”

作为一位在跑步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从业者,王超如今不仅是在用声音帮助中国跑者们奔跑,他还在很多方面为中国跑圈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如今年的重庆马拉松,王超借着曾经为跑步俱乐部打造跑步能力测算模型的经验,帮助赛事组委会搭建了更细致的配速员体系,其中包括不同配速的“配速兔”,这在国内赛事中也算是新的尝试。

身份虽然有所改变,但王超依旧会陪伴着中国路跑,“我希望利用我的一些专业能力,帮助中国路跑变得更好。我相信中国路跑需要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让跑者能够感受到更好的跑步体验。”

(鸣谢特步提供采访协助)

转载请注明来自济南华森老年公寓,本文标题:《一场12年的马拉松,他用声音陪伴中国路跑成长》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